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 | 中國的智慧城市什么樣?
來源:百家號 發布日期:2018-08-23
![](/uploads/allimg/180823/1-1PR314525S00.jpg)
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說:在21世紀初期,影響世界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
“如果當這兩件事同時在中國結合發生,世界將如何變化?這就是中國的城市智能化+經濟智能化,它將推動21世紀中國的城市如何實現大進步?”8月21日,在深圳舉辦的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下稱“智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拋出了這樣的問題。
在本屆智博會上,來自中國工程院、國家部委、各省市的嘉賓,以及英國、韓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的外賓,分享了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實踐經驗,奉獻了一場關于智慧城市的思想盛宴。
各地建設智慧城市熱情高漲
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的城市化引起全世界關注。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城市蓬勃發展,茁壯成長。智慧城市作為一種新的現象,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得到實踐和普及。
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在本屆智博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各地的建設熱情日益高漲。截止到目前,全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級城市和32%的縣級市,總計大約500座城市已經明確提出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城市標桿,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智慧城市代表著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潮流,承載著科技改變生活的新期待,也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推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新變革。
“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部署、來推進,進一步加快完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網絡服務基礎設施,全面推廣掌上政府、指尖服務、刷臉辦事。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建設地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平自選生活,努力實現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我們希望通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進一步帶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城市發展的技術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提高城市管理服務的精細化、品質化和智能化水平。”陳如桂說,在深圳,集聚了華為、平安、騰訊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他們為深圳建設智慧城市提供了堅實基礎。
本屆智博會的主辦方之一,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在會上表示,發展新型智慧城市,其關鍵在于利用創新及科技解決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城市管理成效,改善市民生活品質,讓城市發展更加可持續、讓營商環境更加友善、讓市民生活更加幸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平安作為全球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在做好金融主業的同時,我們本著服務國家、服務實體、服務經濟、服務大眾的理念,利用多年來積累的金融和醫療科技,包括智能認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等領先的科技,為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助力賦能。”馬明哲介紹說,經過多年的探索,平安構建“1+N”智慧城市完整平臺體系。它涵蓋智慧政務、智慧財政、智慧民政、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房產、智慧環保、智慧養老、智慧口岸以及集合性信息平臺,現已在全國超過100個城市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和實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政府提高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為市民提升了城市生活和服務的體驗。
例如,在智慧交通領域,平安助力深圳交警五一期間試行大鵬半島“預約通行”管控方案,實現管控區域內通行量同比下降27.5%,交通警情下降90%;在智慧醫療領域,智能疾病預測平臺實現深圳流感預測準確率超過90%;在智慧財政領域,累計為南寧市國有企業直接節約融資成本達到1.29億元。
中國智慧城市需要什么樣的模式創新?
在本屆智博會上,部委領導、行業專家、權威學者及業內人士,就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思想的交鋒。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談到,近年來國內在多個領域積極探索和實踐智慧城市建設,呈現出起步較快、途徑多樣、效果較好的特點。不過,國內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還存在頂層規劃不足或信息孤島留存、民眾獲得感較低,信息安全隱患等諸多問題,這是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必須破解的難題。
“這說明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規劃、超前思考,統籌協調,充分應用新的先進信息和通信技術,推動城市管理與運行更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讓城市發展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進而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與可持續成長。”何華武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表示,對城市管理問題,中國和西方有相當大的差異。中國城市領導所負的重任,不僅是城市的生活,還包括城市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甚至農業現代化等。這使得中國市長考慮智慧城市的時候,不同于西方的市長,這也是中國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挑戰。
潘云鶴指出,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途徑與西方發達國家不一樣。發達國家提出智慧城市,已經完成城鎮化和工業化,而中國正是在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高潮中,同時推行智慧城市。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市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看來,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終會引領世界潮流,會從傳統的城市空間的發展模式、傳統的房地產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向智慧發展模式演進。在變革中促進中國的信息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區塊鏈在世界上領先,因為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市場。
但他同時指出,目前很多地方發展智慧城市存在誤區。“現在很多政府理解智慧城市更多強調政府辦公系統的運轉,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數據開放,提高政府的效率,但這是不產生收益的,甚至會造成嚴重的浪費。”李鐵認為,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應面向社會、面向公眾。只有面向C端,面向社會,才能敏感地去體驗到需求帶來的變化,會推動技術變革。
本屆智博會也為行業搭建了分享與切磋的平臺,吸引了諸多智慧城市行業龍頭企業參與其中,集中展示前沿技術與最新應用成果。
其中,中國平安發布的國內首個“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及解決方案,引起廣泛關注。“1”即1套“智慧城市云”平臺,“N”則是N個智慧城市板塊,包括智慧政務、民政、財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醫療、房產、環保、養老等。
平安智慧城董事長兼CEO俞太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進行了幾十年,智慧城市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信息化如果是1.0版的,智慧城市應該是2.0版的。
“信息化建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信息孤島’——每一個系統都是垂直的,橫向不通。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如果信息化系統本身不通,又怎樣實現萬物互聯呢?”俞太尉介紹說,平安提出“1+N”的框架,利用平安云把后臺打通,形成互聯互通,不光是縱向到底,還要橫向到邊。
“現在我們幫一些省市做智慧城市建設,首先是幫助做好頂層設計,一定要注重整體性。各地各部門對此都非常重視,理念和平安的理念是相通的。”俞太尉說。